首页 | 中心简介 | 机构设置 | 实验教学 | 学习资源 | 精品课程 | 师资队伍 | 规章制度 | 建设成果 | 实验竞赛 | 对外服务 | 在线交流 
实 验 教 学
 
当前位置: 首页>>实验教学>>有机化学实验>>正文
实验十五 纸色谱
2012-04-25 21:57  

一、实验目的

1.了解纸色谱的基本原理;

2、掌握用纸色谱分离氨基酸的一般操作。

二、基本原理

纸色谱是一种以滤纸为支持物的色谱方法,常用于多官能团或极性较大的化合物,如糖类、酯类、生物碱、氨基酸的分离等的分离。它因为设备简单、试剂用量少、便于保存,而为实验室常用方法。具有微量、快速、高效和灵敏度高等特点。

 纸色谱的原理比较复杂,涉及分配、吸附和离子交换等机理,但分配机理起主要作用,因此,一般认为纸色谱属于分配色谱。

纸色谱以滤纸作载体。滤纸是由纤维素组成,纤维素上有多个—OH,能吸附水(在水蒸汽饱和的空气中,一般纤维能吸附20%25%水份,其中约有67 %的吸附水是通过氢键与纤维素的羟基结合的,吸附极为牢固,一般条件下,很难脱去),这些吸附水就构成了色谱过程的固定相,展开剂(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)为流动相,滤纸只起到支持固定相的作用。当样品点在滤纸一端,放在一密闭器中,让流动相通过毛细管作用从滤纸一端,经过点样点流向另一端,样品中溶质在固定相水、流动相有机溶剂中进行分配,因样品中不同溶质在两相中分配系数不同,易溶于有机溶剂而难溶于水的组份,随流动相往前移动速度快些,而易溶于水,难溶于有机溶剂的组份,随流动相向前移动速度慢些,从而达到将不同组份分离的目的。也可用测定Rf值方法对不同组分进行鉴定。

纸色谱的操作方分为滤纸和展开剂的选择、点样、展开、显色和结果处理(测量Rf值)五个部分。

1、滤纸的选择与处理

对普通实验来说,一般实验室中的滤纸都可以用。但在作某些定量测定或某些深入研究的工作中,对滤纸就要作适当的选择了。

1)滤纸要求质地均匀、平整、边沿整齐、无折痕、有一定机械强度;

2)滤纸纸质要求纯度高、无杂质,无明显萤光斑点,以免与色谱斑点相混淆;

3)滤纸纤维松紧要适宜,过紧则展开太慢,过松则斑点扩散。

实验室用的滤纸可适用于一般的纸色谱分析。严格的研究工作中则需慎重选择层析用纸,并进行净化处理。例如分离酸性、碱性物质时,为保持恒定的酸碱度,可将滤纸浸泡在一定pH值的缓冲液中,进行预处理后再用。

将滤纸裁剪成条形时,应顺着纤维排列的方向。在裁剪滤纸时,要把周边裁剪整齐,不能留毛边。还要注意防止手垢和汗渍等杂质污染滤纸。

2、展开剂的选择

纸色谱用的溶剂一般要求:

(1) 纯度高。有时仅含1 %的杂质,也会相当大地改变被分离物质的Rf值。即便有微量的杂质存在,在溶剂移动和挥发过程中,也会形成杂质的浓集区域而影响检出。

(2)有一定的化学稳定性。若在展开过程中容易被氧化的溶剂不宜作为展开剂。

(3)容易从滤纸上除去。

纸色谱中,很少用单一溶剂作为展开剂,多用极性的混合溶剂,且其中之一是水。在选择展开剂时,一般按相似相溶原理进行。如果被分离物质是易溶于水,但难溶于乙醇的的强亲水性的,如氨基酸、糖类等,可选用含水量在 1040 %之间的高含水量系统作为展开剂。若物质是可溶于乙醇和水,且较易溶于乙醇的中等亲水性的,则宜采用中等含水量的溶剂系统作展开剂。对于难溶于水,但易溶于亲脂性溶剂的物质,则展开剂主要组分是苯、环己烷、四氯化碳、甲苯等。对于完全亲脂性物质如甾醇等,最好采用反相系统,即用甲酚胺、二甲基甲酰胺等浸渍滤纸作固定相,可用含水的醇或与此相近的溶剂作为流动相。

溶剂系统的组成与含水量的变化规律是: 有机溶剂的极性越大,所配成的混合溶剂的有机相中含水量越高,反之,含水量越低。在有机溶剂的同系物中,分子量越大,所配成的混合溶剂有机相中水分含量越低。据此,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有机溶剂,配制一定含水量的溶剂系统,以获得较理想的Rf值。

对于酸性或碱性物质来说,由于其电离平衡现象的存在,展开时必将产生拖尾现象。因此,通常在溶剂中加入较强的酸 (如甲酸)或碱 (如氨)来抑制弱酸或弱碱的电离。另一种常用方法就是在滤纸上喷上缓冲盐类,以保持一定的pH值,干后再展开。但必须注意,展开剂也必须事先用缓冲液平衡后再使用。

溶剂的一般配制方法是将溶剂各组分按配方比例充分混合即可。如果混合液分层,则必须在充分振荡混合、静置分层之后,分出有机相作为展开剂。

3、样品处理

用于色谱分析的样品,要求初步提纯,如氨基酸的测定,不能含大量盐类、蛋白质,否则互相干扰,分离不清。固体样品应尽可能避免用水作溶剂,因水作溶剂斑点易扩散。一般选用乙醇、丙酮、氯仿等作溶剂。最好是选用与展开剂极性相近的溶剂。

4、点样

用内径约0.5mm的毛细管,或微量注射器吸取试样溶液,轻轻接触滤纸,控制样点直径在2~3mm,如样点直径过大,则会分离不清或出现拖尾。液体样品,可直接点样,不用配成溶液。

5、展开

纸色谱必需在密闭的层层析缸中展开。在层析缸中加入适量的展开剂,将点好样的滤纸放入缸中。展开剂水平面应在点样纸以下,绝不允许浸泡样品线。

按展开方法,纸色谱分为上行法(图1)、下行法(2)、水平法(图3)。

1、顶盖磨砂玻璃(必要时接缝涂凡士林)

2、滤纸条

3、展开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当展开剂移动到离纸边沿约1~2cm时,取出滤纸,用铅笔小心划出溶剂前沿,然后冷风吹干。如有色样品斑点可直接观察,并用铅笔划出斑点范围;呈萤光的样品,则在紫外灯光下观察斑点并用铅笔划出斑点范围;无色也无萤光性质的样品,则往往加入显色剂使之显色,再用铅笔划出斑点范围。

  常见的纸色谱斑点拖尾现象有以下几种情况:

  ①点样量过多,样品量超过了点样处滤纸所荷载的溶剂能够溶解的能力。

  ②某些物质可以形成多个电离形式,且各自有其不同的Rf值,因而在纸上造成连续拖曳,这种情况可使用碱性或酸性的展开系统,抑制其电离即可消除。

  ③被分离的物质与滤纸上的Cu2+Ca2+Mg2+等杂质形成络合物而形成拖尾,可改用纯滤纸展开。

  ④某些物质在展开过程中会逐渐分解,如肾上腺素和某些含硫氨基酸等,可将它们转变成稳定的物质再作展开来克服。

  ⑤当被分离的物质能溶于显色剂中时,如显色剂用量过多,可使斑点模糊或拖长。    

三、主要仪器与药品

仪器:条形滤纸(5cm×15cm)、色谱缸、内径0.3 mm毛细管(微量注射器)、干燥箱、喷雾器、电吹风、剪刀、直尺、铅笔

药品:标准液(1%亮氨酸/乙醇溶液、1%赖氨酸/乙醇溶液),样品混合液(含亮氨酸、赖氨酸的乙醇溶液),0.5%茚三酮乙醇溶液,展开剂(正丁醇∶冰乙酸∶水=415,在分液漏斗中充分混合,静止分层,取上层作展开剂)

四、实验步骤

1、准备滤纸

取一张条形滤纸(5cm×15cm),平放在一张洁净纸上,用铅笔在滤纸一端距底边 1520 mm处轻划一平行线,在线上标出三个点,各点间距离约为812 mm,并用铅笔标明各点对应 “亮”、“赖”、“混”字。

2、点样

用毛细管吸取样品溶液少许对应点进行点样,样点直径为2~3 mm,最好将混合样点在中间点的位置。注意同一毛细管只能用于一种物质的点样。点好样品,风干或吹风机吹干。

3、饱和与展开

将一点好样品的滤纸悬吊于装有展开剂的色谱缸中,用盖盖好。注意不可使滤纸与溶剂接触。静置2030 min(一般为12 h)让溶剂蒸汽对滤纸进行饱和。

点样端向下,将饱和后的滤纸的点样点以下垂直浸入展开剂中,盖好,展开约 l h。溶剂的前沿升到接近滤纸顶端时,取出滤纸,立即用铅笔画出溶剂前沿所在位置,吹干。

4、显色

用喷壶距滤纸约3040 cm向滤纸均匀喷洒显色剂,以滤纸基本打湿为宜。然后用吹风机热风缓缓吹干并加热滤纸,直到显示出紫色斑点为止。

5、测量Rf值与鉴定

用铅笔将所有斑点的轮廓描出来,并确定出各斑点的重心位置,该点即为斑点位置。分别量出点样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和各斑点位置的距离,按照Rf值定义计算各斑点的Rf值。比较各斑点的Rf值大小,确定混合样点上的两个斑点各是什么物质。 

五、注意事项

1. 注意同一毛细管只能用于一种物质的点样;注意点样的次序不要混淆;

2. 样点不能过大;点样过程中必须在第一滴样品干后再点第二滴,为使样品加速干燥,可用电吹风加热干燥,但要注意温度不可过高,以免破坏氨基酸,影响定量结果;

3.展开剂液面不能高于起始线;即溶剂展层至距离纸的上沿约1cm时,注意不能使溶剂走过头。

六、思考题

1. 为什么纸色谱点样点的直径不得超过5 mm?  斑点过大或样品量过大有什么弊病? 为什么?

2. 手拿滤纸时,应注意什么?为什么?色谱缸为什么要密闭?

3. 上行展开时,样品点为什么必须在展开剂的液面之上?

4. 作原点标记能否用钢笔或圆珠笔?为什么?

5. 点样品时所用毛细管为什么要专管专用?

 

关闭窗口
 
copyright © 2012 Experimental Chemistry center of Tarim University College  ALL Right Reserved.
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版权所有 Email:twllong@126.com [后台管理]